循道愛華村服務中心社會福利部
成為雙職媽媽後,每天公式化地生活,令我完全忽略了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。在不知不覺間,情緒竟然亮了警號。
在情緒波動時,我會躲起來大哭一場,淚流個不停。有一次,兒子發現我有點不對勁!為何媽媽又躲起來大哭?令我醒過來,鼓起勇氣尋求協助。經過數月的輔導,我漸漸懂得要顧及自己的感受,想法亦開始正面過來。
藉此多謝我身邊家人、朋友、以及何姑娘的幫助
衷心感謝!
感恩今次可以有機會接受輔導,以至心靈裡有突破,有力面對眼前困境,有些朋友也留意到我的改變。
我們平時會較留意身體的健康,但其實心靈/情緒的健康同様重要。過往的人生經歷塑造了我們的性格及價值觀,但我們總是容易忽略自己的人生經歷,遺忘曾承受的傷痛。
輔導員幫助我面對心靈的幽暗面,學習正視及面對過去,讓我更了解自己的性格及盲點,以至在工作及侍人接物方面均有所進步,心靈也健康起來,情緒較以往平穩。
在此感謝馮姑娘,在我失業的日子,幫助我接納自己、明白自己。學習坦然面對別人的反應,隨心而行。
記得有一晚正在吃晚餐時,突然有人敲門,開門後看見有幾個年青人正在派發防疫物資,起初只覺得他們很有心。後來,中心社工會定期打電話來關心我們,而且會向我們轉介不同的社區資源,令我的生活有津助,漸漸我與姑娘建立了互信的關係。
早前,在疫情的影響下,我先生無奈需放無薪假,加上我遇到了工傷,頓時失去了工作能力,我最無助的時候很感激中心姑娘的幫助,除了替我申請援助基金外,最重要是透過聆聽、陪伴及關愛,讓我感受到有人關心我們這些基層住戶,苦中有一點甜。另外,我亦有在中心參與一些關注劏房議題的活動,可以遇到與我有相似經歷的不同街坊,同時認識到社會的政策,讓我反思到自己權益。
雖然現時仍然居住於這個劏房單位,不過中心讓我知道我並不是孤立無援,我可以為自己發聲,而且有人與我一起同行,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。
阿霞(服務使用者化名)六年前申請來香港,經朋友介紹加入「心花放」計劃。她曾參與不同類型的小組,如﹕減壓小組、興趣小組等,她很享受參加活動,因能擴闊其社交圈子。
近年,阿霞因工作難以參與活動,但同工偶爾仍會與她接觸。記得那時候,阿霞經常愁眉不展。阿霞憶述﹕那時她正面對家庭和經濟問題,是她最徬徨無助的日子。起初,她因不想將家事外傳,所以十分忌諱同工的關心。然而,同工不時的慰問和適時的援助卻漸漸感動了她,讓她能安心抒發。她十分欣賞同工,除了用心聆聽外,更會主動地陪伴她到不同部門尋求協助,讓她更有勇氣和方向面對家庭問題。
阿霞很感激同工的關懷與陪伴,讓她在迷茫的時候有所依靠。雖然生活中仍需面對各種難關,但阿霞表示她更有力量面對,因為她知道她不是孤單一人。
孫仔(服務使用者化名)自小一開始由爺爺帶來,參與課託服務。孫仔來自雙非家庭,幼年喪父,自小跟隨爺爺、嫲嫲在港生活。爺爺當初選擇參與託管服務的主要原因是,認為倆老年紀老邁,不懂英語,未能協助孫仔應付學業,更因倆老已退休,生活經濟未能支持參與私人補習。
孫仔參與學童課餘託管服務,展轉六年,今天爺爺回顧服務分享:令他最為安心的地方是,託管服務不單協助指導孫仔的英文學習,還在其成長、交友及情緒管理上也有不同的進步。爺爺亦表示最大的欣慰是託管服務的職員,視每一位託管學童為中心的一份子,愛護及指導他們。在不同的需要上願意為孩子及家庭提供協助,工作員耐心地聆聽且認真和熱誠回應需要。就如疫情期間,中心為他們的家庭提供防疫物資;在停課需求網課學習期間,協助孫仔申請電腦;在升學預備階段解答疑問等。爺爺在交談過程,多次表示謝意,欣賞同工認真、有愛心,對小朋友學習及成長上提供很大的幫助。
我與曉宜(化名)初識那天,她已三年沒走出過家門。那天,我就站在她房門前,等到的只是她從門下縫隙間傳出來的一張紙條。我們的認識就從「傳紙仔」開始,先是自我介紹,再談她的興趣,天南地北地「寫」,平日一小時的會談,那天卻用了以倍計的時間,可幸是臨離開前曉宜願意與我交換電話號碼,那時我以為成功了!然而,很快我就知道那是錯誤的期待。那次之後,我不時以短訊關心曉宜,但卻只是換來已讀不回,彷彿那天的「傳紙仔」只是好彩遇上她心情好而已。再進行家訪時,由於得知曉宜喜歡手工製作,就邀請她一起製作乾花手機殻,之後數次我們繼續以藝術創作交流,偶然談及家常瑣事。有一次,曉宜主動邀約我陪她一同走出家門。那次她向我訴說過去如何被欺凌和否定,師長家人的不理解令她孤立無助,也從此對人失去信任,對未來不存盼望。
我從那次起,終能走進她的內心世界,讓她透過被明白、被聆聽,重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,繼而願意重拾對生活的盼望,提起改變的動力,最終再次接觸世界。
曉宜:「能夠鼓起勇氣說出經歷,因為社工從未要求我復課或提及任何有關缺課的事,我覺得能夠與她輕鬆共處,也讓我感到舒服和安心,所以我選擇相信她,也希望她可以陪伴我,嘗試一些好的轉變。」